张仲园:一回“嘉”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嘉’是你们向人生目标发起冲击的起点,更是你们远航之后一直默默守望着的港湾。”正如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必华在校友论坛上所说,在校友们心里,“嘉”一直是温馨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的青春记忆,更有他们前行的力量。本届校园开放日,不少校友从全国各地赶回。其中,与“嘉”距离很近的厦门校友更是风雨无阻,参加校友论坛、逛校园、泡图书、看望“嘉”人……当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对“嘉”的爱。
这不是张仲园在毕业后第一次回“嘉”,但却是她第一次站在校友论坛的讲台上。6月18日的主题为“十年·脚步·成长”的校友论坛就是她主持的。漂亮、自信、气场十足,她给来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过她却说,“谁能想到当初在校园里平凡普通的张仲园会变成现在这样。”
张仲园是会计与金融学院2015届校友。回想自己的大学,她说,“当时我专心学业,表现并不出彩。不过大学期间,我确实接触到、学到很多东西。出去后觉得做很多事情都很自然、很顺手。”现在,张仲园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同时也是一名主持人,曾获海峡两岸新声婚礼主持人大赛铜奖等多个奖项。对于自己的成长,张钟园说这得益于在“嘉”的积累。
说起与“嘉”的情缘,张仲园的言语中满是自豪:“我的表姐就是嘉庚学院的学生,她总是跟我们讲这所学校的不一样,让我们很早就喜欢上了这里。当我高考决定报嘉庚时,我表弟的眼神简直可以用崇拜来形容。”毕业后,张仲园将对“嘉”的爱延续到对嘉庚学院厦门校友会上。她说,正是那份共同对“嘉”的认可感和归属感,将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嘉”人凝聚在一起。
“工作了,要忙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回‘嘉’,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张仲园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嘉”。
张舸:大学所学让职业生涯走得更顺利
2008届法学院校友张舸毕业9年了。他一直有个遗憾——之前没有在图书馆拍张照。本届校园开放日,张舸以厦门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再次回“嘉”。他约了几位校友,一起在图书馆拍照。看到合影,他开心地说:“今天终于在图书馆拍了照片,感觉重拾了学生时代的那种感觉。”
大学期间,张舸经常泡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真好,很适合学习”,这种在图书馆遨游知识海洋的感觉,一直让张舸念念不忘,他说,“回学校最想做的就是去图书馆,再次翻翻那里的书。”
大学期间,张舸还当过学生新闻社记者、校学生会干部,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当选了第四届校学生会主席。“积极参加学生组织,让我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舸坦言,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机会,让他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顺利。
罗富强:每次回“嘉”都有回家的感觉
2015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友罗富强曾是我校龙舟队的一员。谈起大学四年,他最难忘的就是在龙舟队的经历。
2分10秒76,这个数字一直存在罗富强的脑海里。在2012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中,罗富强所在的我校龙舟队以这个成绩夺得了高校组500米直道竞速冠军。“这是我大学四年在龙舟队取得的最好成绩”,罗富强说,在取得这个成绩之前,他们经受了100天的“魔鬼”训练。每天除了马步提拉、模拟划桨、俯卧撑、单手提钢板等陆上练习,还有湖上实战训练。“痛并快乐着”,罗富强这样形容备战的100天,“痛是训练时非常辛苦,强度很大。乐是自己坚持下来,在这过程中收获了友谊和成长。”现在,罗富强还经常和龙舟队的老师、同学联系,他说,“龙舟队,让我结识了这么多兄弟,收获了拼搏过后的那种激情,给了我很多前进的动力。”
如今,罗富强几乎每个月都会回“嘉”看看。他说,每一次回来,都让他有回家的感觉——亲切而又熟悉。对于他来说,“嘉”不仅是母校,“我把她当家人一样,会将我的心事与她倾诉。”
张晨蓉:学校的点滴都会感动人心
张晨蓉毕业6年了。在她眼里,6年来“嘉”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好了,更美了,‘小巨蛋’、至善亭等都是我们之前没有的。”而在她心里,她的“嘉”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人性化,很温馨,很美好。”
这次校园开放日,张晨蓉和王建龙一起回“嘉”。他们是同班同学,都是法学院2011届校友。回“嘉”第一站,他们就前往图书馆法学院咨询点了解该学院发展情况,还和他们的辅导员于翔合影留念。图书馆也是张晨蓉特别喜欢的地方,“当年,我就是在那里备考司法考试的。”谈起自己的大学,张晨蓉不禁嘴角上扬,“大学时光很美好,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现在和他们都成了挚友。大学,是让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起点。”
“感谢”是张晨蓉最想对“嘉”说的话,在这里她学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嘉庚精神。这种精神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她,“它激励着我在工作上做得更好。”张晨蓉也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嘉”的爱与感恩。她从未停止对“嘉”的关注,通过校网、公众号、校友群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她经常和同学朋友回“嘉”,学校十周年校庆期间,她就是返校的4200多名校友之一;她经常和“嘉”里的老师联系,叙叙旧,聊聊未来,感受“嘉”人的温暖……她说,“虽然毕业这么多年了,但学校的点滴都会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