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赵琛,他就是那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嘉”人;很多人因此燃起更深的期待——走近更丰富的赵琛。近日,第23期“嘉”人有约微访谈邀请赵琛做客,分享他的故事。 我的家,我的“嘉” “我的父母是在厦门结婚的,也曾在这里工作过。他们还参与过高崎机场老航站楼的建设。”赵琛说,他的父母与厦门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他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并不担心他从大西北来到千里之外的福建学习和生活,相反,很支持他的选择。 “家里人都从事与土木相关的职业,大概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吧,我对(土木)这个专业非常感兴趣”。赵琛说,他想和父亲一样,学一个实用的专业,将来做家庭的顶梁柱。 “参军入伍这个想法,不是忽然冒出来的,我酝酿了很久。”赵琛说,自己从小就想当一个男子汉,尤其是看了很多遍电视剧《士兵突击》后,他心中的绿色种子生根发芽、逐渐壮大,更激发了他的军旅梦想。“知识可以用一辈子去学,但当兵的机会并不多。”大二时,赵琛毅然选择了报名参军。 虽然是‘先斩后奏’,但父母没有批评或责怪我,反而对我的选择十分支持。”赵琛说,家里人虽然都没有参军的经历,但他们都非常敬佩中国军人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当获知我做出这个决定时,他们对我说,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我的军营,我的集体 初入军营,赵琛就感受到了与校园生活的不一样。“刚到部队的第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一位战友觉得营房太热了,想脱衣服。然后他就和班长打报告:‘班长,报告,我想脱衣服’。在得到班长允许之后,他才把外套脱掉。”赵琛说,当时这件事给他触动很大,虽然他早就知道,部队纪律严明,但万万没想到会这么严格。 “没有了学校里宽松舒适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纪律和紧张辛苦的训练,一开始多少有些不适应。” 不过,赵琛说,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去做,尽快适应,做到最好! “在学校里,我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选择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部队里,则需要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为自己和身边的战友负责。”赵琛说,个人的力量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每一个战友团结起来,才能把丝线拧成绳,才能形成真正的力量,“部队让我学会更多地去替别人、替集体考虑。” 我的211天,我的96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得知要选拔受阅队员的消息后,赵琛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 “在海选阶段,我差一点就和这次阅兵式失之交臂”。据赵琛介绍,当时他的动作并不算最标准,因而一开始没有入选。“但我没有选择放弃,我相信自己通过训练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不管天气多热,我每天都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加倍训练。”。 经过努力,赵深终于得到认可,从海选的1000人中突围,获得前往北京继续参加阅兵训练的机会。“在北京进行的训练,时间更长、难度更强、压力更大。”赵琛说,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他的右肩患了慢性关节炎,影响了训练效果和质量。“老实说,那个时候,我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但无论多难,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我知道,机会只有一次,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受训期间,赵琛的父母专程到北京看他。而当时的赵琛因为有伤在身,考核表现并不理想。“我不知道该如何跟父母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我只告诉他们,是因为紧张。”赵琛说,父母适时的鼓励,帮助他释放了压力,也获得了新的力量。 于是,在接下来的考核中,赵琛抓住机会,成功获得受阅资格。他终于用汗水实现了自己的阅兵梦。“从参加选拔到接受检阅,连续奋战了211天。一路走来,虽有艰辛和挑战,但更多的是光荣与自豪。” “96米走得很快,却来得不易。”回头再看阅兵式这段视频,赵琛内心仍然很激动,他说:“一次受阅,一生光荣,这种感觉让我终身难忘。如今它已经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感谢战友,感恩父母,感恩部队。” 阅兵式之后,赵琛也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两年的时间真的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部队的锻炼,让我成长了许多。” 赵琛感慨,在最美的年华,能穿上军装是最幸福的事儿,“戎装不再,而我仍是战士”。 如今,赵琛带着军营磨砺出来的优秀品质回到了学校,在学习生活之余,他加入了学校的军鹰协会并担任副会长,做着喜爱的国防宣传工作。他希望自己可以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做学弟学妹的榜样,尽全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