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杨浩楠:我工作生活的三“心”二“意”
发布时间:2024-12-24  作者:供 稿:杨浩楠;整 理:方楠玲  摄影:  视频:


人物名片:

杨浩楠,国际商务学院2013 届校友。毕业十年,曾任南平市政和县杨源村村主任助理、政和县镇前镇党政办科员、政和县梨溪村党支部下派第一书记、党政办副主任兼镇团委书记。现就职于南平市政和县镇前镇党委政法委员、副镇长。

树立“信心”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看着同学们奔赴各个城市工作,而我回到了家乡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学们在城市生活的精彩朋友圈,让我养成了不爱发朋友圈的习惯。不是怕同学朋友们的质疑,而是发现当时农村的现状的确满足不了青年们对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在基层发展的决心,更加激励了我在农村谋一片天地的信心。

在村里工作期间,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要求,走街串巷,到田间地头了解、收集农民党员和群众们的需求和对村里建设的建议。“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对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乡村如何美丽,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课题。农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规划先行,学习先进同时又结合实际出发。在2017 2019 年,担任政和县梨溪村党支部下派第一书记期间,我曾多次到浙江丽水、温州等地学习交流,通过规划引领,党支部带领党员、巾帼志愿者带头建设,群众参与的方式完成了梨溪村人行道建设、太阳能路灯建设、水美乡村建设等多个基础民生项目。群众们评价“路宽了、灯亮了”,梨溪村的溪两岸成了群众们最爱散步的地方!

我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一步一个脚印从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始,点滴积累、不急不躁,做到了“用脚步丈量基层的每一片热土”,十年的时光响应了党中央“趁年轻、到基层”的号召,将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间地头。

坚定“决心”

初到乡镇工作时,我充满信心,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到党政办工作,我从不等安排,经常主动要求加班学习各个站所的业务,认真学习党委、政府的文件和领导发言材料,从摸索到尝试再到钻研创新。任职不到半年时间,针对“万人保洁”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我整理出了《校园周边卫生整治症结处置方案》《保洁员生活保障措施建议》等多篇文章。文章被提到县委专题会议中研究并受到表扬,当年我也荣获了“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到乡镇工作一年后,我多了个外号——“羊癫疯”。2015 年,镇党委安排我任党政办副主任主持工作,同时兼任镇团委书记。我团结带领镇政府青年干部、党群工作者“冲锋”在一线。在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的同时,我经常拉着全镇青年干部周末搞活动,创立了“关隶古镇”微信公众号,将全镇工作信息编辑成新闻对外宣传。带领青年干部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体现了当代青年人到基层干事、创业的决心的MV——《麦色青春》,受到团省委、团市委的关注和转发。

保持“初心”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医疗体系本就脆弱的农村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年,也就是2020 1 月,我提任政和县镇前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到镇前镇人口密集的集镇村镇前村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我深感压力的同时马上转变身份,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变到学习政策、研判形势、安排分工。当时我每日与镇、村干部工作、生活在一起,从正月初一到岗到位持续50 天我没有离开过岗位。疫情困在家中的青年们也被我这样的工作方式影响了,在镇前村的疫情防控点竖起了“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村里的青年们踊跃报名防控点值班,我们一起守住了疫情输入,防止了疫情扩散。

我生长在时代楷模廖俊波事迹传习地,时刻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有着“背着石头上山”的拼劲与韧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廖俊波“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的教诲,展现出青年共产党人在基层的忠诚与担当。

对事业满怀敬意

一路走来,从村干部到镇领导,我始终牢记自己是在组织的关心和群众的信任中不断成长,这份事业离不开党和人民,始终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对待党组织赋予的权力,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021 年,我任镇前镇党委政法委员、副镇长,主管信访、安全,这些都是直面群众矛盾的工作。但是我不当甩手掌柜,面对每一位来信来访的群众都亲自接待并记录,因为我坚信群众走上信访的道路都是因为政令不畅通或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导致的,我提出全镇落实“首问责任制”,群众到镇政府接触到的第一位干部要负责引导和协调处置到位。和镇党委汇报后,我主持建设了镇便民服务中心与镇综治中心相结合,两中心合一有效地解决了群众来访无人、投诉无门的情况,镇前镇信访调解数量在全县排名前列,连续3 年没有出现赴省进京越级信访。在领导镇派出所管控重点人员和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受到了市级督导组全市通报表扬。

对家庭充满歉意

因常年在高山区乡镇工作,距离县城一个小时车程,我养成了周天晚上到单位周五傍晚回家的习惯。父母和妻子都在县城工作,我与妻子做过最多的承诺就是这个周末能回家,但是因为我“拼命三郎”的工作风格,经常周末加班,缺少对父母的照顾,也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陪伴。我与我妻子爱情长跑17 年,从高中、大学的相互促进学习到毕业后返乡工作的相互扶持,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我的父母和妻子对我工作忙碌的谅解是我对家庭满怀歉意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想说:家乡这片热土,值得我们一代一代青年人付出,青春的汗水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我不后悔!

top
校内常用链接
学校主页   招生网   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学工网   图书馆
地方校友会
北京校友会   上海校友会   深圳校友会   广州校友会
漳州校友会   泉州校友会   厦门校友会   日本校友会   福州校友会
校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