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付超:殊途,彼岸,如果
发布时间:2025-01-03  作者:撰 稿:付超  摄影:  视频:


人物名片:

付超,国际商务学院2014 届校友,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8 年至2021 年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2021 年秋季学期开始执教于上海纽约大学;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期间,参与完成了最后三届暑期中国留学项目,即“哈佛北京书院”项目。

殊途

流光抚韶华,光阴似银梭。虽然距离我第一次踏入美丽的“嘉”园已经整整过去了13 个年头,从未想到原来初见学校已经超过十年之久了,但初见“嘉”园的悸动仍然鲜明,仿佛是昨天般跃动在我的心头。选择进入嘉庚学院,大抵上可以算是一种“阴差阳错”,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事实上,人生的美好不就是在这种不可控性中显得格外迷人吗?嘉园于我,早已不单单是我的“母校”,更像是混沌之海上浮动的小船发现启明的灯塔。

初入“嘉”园,也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一个人前往陌生之地生活学习。这段适应过程虽然不轻松,但“嘉”园提供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足以让我迅速度过最初的culture shock。不得不说,多年后第一次踏上波士顿的土地时,那种初入异地而产生的不安,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而在无形之中被消减。

学校宽松友好的环境,特别是开放的学习模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模式。对我来说,我的大学生活,可能就是在舞蹈中度过的。进入学校的第一年,我就加入了学校的艺术团街舞队,在大大小小的演出过后,很幸运,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我与三位朋友一起创建了当时正在逐渐散发活力,但仍属小众的韩舞队。之后的三年中,我与我的朋友们、学弟学妹们努力使这个集合了我们共同梦想的队伍发展壮大。所以我的大学生活,基本就是在上课、排练、演出之中度过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收获了友谊和掌声,也让我越来越习惯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之中。毕竟对于老师而言,讲台上的方寸之间并不亚于一个大型剧院的舞台。如何当好课堂的演员,也是一个老师的必修课,也是从生手老师走向熟手老师的必经之路。记得我最初去面试哈佛北京书院时,我的主管老师对我的评

价就是“课堂氛围好,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与课堂氛围之间的关系,平衡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负担与趣味性。”而这,正是在学校的这几年的演出经历与团队管理经历所赋予我的。

可能说到这里,会让人有点奇怪,“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没有看见学习?大学的主业为什么在我的大学生活中并没有被凸显?”那自然是因为,身为学生,学习作为主业,本应被置于首位。因此,似乎也没有必要特别展示那段生活。但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学校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学术资源。这一点是在我自己在大学执教之后才发现的,无论是在哈佛还是上纽,旁听是很难的,基本学校所有系别的规章制度中都明确规定不接受旁听生,当然这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毕竟学生的学费是基于学分来收取的。但我在嘉庚学院时,从未遇到类似的困难。可能大家也发现了,我是国际商务学院的毕业生,但现在从事的工作却是和语言研究与教学相关的。我能找到真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要得益于学校开放的学术政策。记得大三开始,我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原中文系的各种专业必修、选修课之中,我成为了杜晶晶老师、孙园园老师还有卜祥忠老师课上的常客,而且还非常有幸参与到了原中文系主任苏新春教授与杜晶晶教授的科研项目中。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学生,苏教授与杜教授愿意接纳我,对我打开学术之路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所以,若是愿意转换专业,自然最好;若是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转换专业,那“平衡”便会成为生活的主线。在校时,其实商科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学科,但是我没有选择转专业,而且这并不影响我在它身上付出努力。学校在这一点上也非常愿意鼓励学生,只要努力,自然就有回报,最直观就是每学期的奖学金评选,我也非常感谢国际商务学院的老师们充分尊重我的学术兴趣,允许我在学习之余去其他专业学习。因此,为了不让老师们失望,我

也是一等奖学金的常客。The more effort you make, the more you willearn. 我觉得这是母校一直倡导的原则。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与便利,但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做出的选择。

彼岸

我与嘉庚的缘分,并没有因为毕业而消弭。2017 10 月,因为需要参加一场在华侨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我从北京回到了厦门,既然回到厦门,又怎么能不回学校看看呢。在前往学校的路途中,我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邮件,他们愿意提供一个工作职位,让我可以前往哈佛任教,这也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直到今天,我也认为,冥冥之中,似乎是学校帮助我牵线搭桥,成就了我的这一段经历。2018 1 月,我踏入了位于大洋彼岸的校园,身份却由学生转变为了老师。在哈佛的三年多时光中,工作仿佛成为了我生活中唯一的旋律,虽然过着充实的生活,但总有一些让我思念的东西。那就是我在漳校留下的一些记忆和人,这也冲淡了我在异国打拼的痛苦。在哈佛的这份工作,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也是因为在哈佛这样的学校,一旦停止学习,你就会被你的学生反超,课堂上如果被学生问到“哑口无言”,那基本也就宣告你在哈佛教学生涯的结束。除了教学工作外,大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学术交流了,我任职期间, 参与组织了2019 Harvard University 3r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inese Pedagogy,为了筹备好这次学术盛会,我们提前一年就开始筹备,对外联系,征稿,宣传,注册,拍摄等,成为了我们2018年除教学外的工作主线。但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不仅是对我们付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肯定。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我的教学视频可以作为Teaching Demo 出现在Workshop 上作为材料供其他大学的来访教师讨论、学习,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

哈佛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非常优秀,在哈佛,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项目中,这让我们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其次,在哈佛,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学生,这也让我对多元化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背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哈佛的教学经历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我意识到教育是我热爱的事业,我希望能够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展自己,并且在未来有机会成为一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总而言之,哈佛的这段教学经历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认识。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母校老师在开始时给予我的尊重与支持。

如果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一首歌,叫做“没有如果”。通常,“如果”被人们用作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的惋惜,对不确定事实的痛苦。但在我看来,人生的美好,正是来源于那些不确定性,我们在惋惜中寻找补偿,我们在痛苦中寻找快乐。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生活。如果我们总是能够预见和掌控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人生可能会变得乏味和单调。正是因为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变数,才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和美好。明确自己的需求并为之努力,坦然地接受现实,也许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过得更轻松,也更容易获得我们想要的。我相信这是母校提供如此宽松环境与充分尊重的初衷,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未来,回报母校。希望母校未来越来越好,嘉人们都能得偿所愿。


top
校内常用链接
学校主页   招生网   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学工网   图书馆
地方校友会
北京校友会   上海校友会   深圳校友会   广州校友会
漳州校友会   泉州校友会   厦门校友会   日本校友会   福州校友会
校友企业